杭州名校老校长贵州支教:重塑比天还大的课堂
重塑比天还大的课堂
刘春媛 记者 白皓
初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,在杭州当了30多年中学校长的陈立群摇着头连说了3次“这怎么可以?”
“晚自习教室一片沸腾,早自习一个班10多个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,学生不静心学习,这怎么可以?”
“全校2400名师生吃饭,只有一口大锅烧菜,周围苍蝇乱飞,这怎么可以?”
“新学期开始,教室里空出来60多套桌椅,这么多学生流失,这怎么可以?”
2016年8月,59岁的陈立群卸下杭州学军中学校长的担子,背上行囊,跨越1400公里,走进了台江县。
在他背后的学军中学,是浙江省级重点中学,是许多学生“挤破脑袋”想进的学校。在他面前,是西部一个只有18万人口的小县城里唯一的高中,县里中考前300名的学生中,留在县里上高中的只有十几人。生源差、学风散,重重困难摆在眼前。
对于支教校长的新挑战,陈立群坦言,想到了困难,但没想到那么多困难。他看到学校的高考升学数据:全校只有3%左右的学生能考上一本,而在杭州学军中学,一本上线率大约是97%。
这是一个苗族人口占98%的贫困县。中共台江县委副书记赵凯明说:“台江贫困的根源在于人才培养上的欠账太多。”这也是赵凯明和台江县长多次跑到杭州陈立群家,邀请他进山支教的原因——请一位高水平的名校长带动全县唯一的高中,再让这所高中的新面貌带活全县的教育。
直到陈立群站在台江县民族中学的操场上宣布就职,赵凯明的心才放下来。
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,台江县民族中学每年都会迎来杭州的支教老师,但迎来支教校长还是头一遭。许多老师都盯着,“年纪那么大的校长”到底能给学校带来什么变化。
就职仪式结束,陈立群就开始一个班一个班看过去,“我要看清楚整个学校的状态”。
很快,他就发现了问题。有的老师上课时带着手机,铃声一响就停下教学接电话;有的老师还没到下课时间就离开了教室;有的学生上课时趴在桌子上睡觉,口水流到课本上也没人管……
有一次,陈立群看到两个老师上课时间站在教室外聊天。“校长,我这节课的内容讲完了。”老师说。陈立群一下子火了,“一节课你要从头到尾负责到底的,45分钟的课怎么可以25分钟就讲完了!”
观察之后,陈立群在全校大会上喊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口号:课堂比天大!
有学生认为可能口号喊喊就过了,没想到从那之后,早上赖在被窝里睡懒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,不管天气多冷,早上7点半所有学生的晨读课必须开始。晨读的要求更具体:不许坐着、不许写作业、不许边吃东西边看书,必须站着大声朗读。以校外走读的借口不上早晚自习也行不通了,所有学生必须住校,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。
老师的压力也随之大了起来,校长和学校的评教小组有可能随时推门进教室听课,如果哪堂课没有认真备课或者达不到教学要求,校长会直接严厉批评任课教师。
在台江县民族中学教了8年语文的教师杨玲能感觉到明显的变化,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让整个教研组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,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讨论。过去,老师们的心态是“我课堂教了,学生课堂学了”就万事大吉,现在必须是“课堂讲透了,学生学懂了”才算过关。
台江县有“天下苗族第一县”之称,民间说“大节三六九,小节天天有”,过节饮酒是苗族的传统,杨玲发现,现在老师们外出过节聚餐少了很多,几乎没有老师敢在工作日喝酒,更不敢带着酒气上讲台。“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,课堂比天大。”杨玲说。
如今,班主任老师在早晨学生起床时就到校,晚上学生睡下后再回家,全天的工作就围绕教学展开。陈立群也是这个作息时间,他将整个学校比成一辆车,要时刻掌控车辆行进的趋势,“不能逼得太紧,更不能放松。”
在陈立群心里,课堂比天大的理念不仅要在校内生根发芽,也要让全县的党政干部共同认同。
县教育局的一些会议,往往会通知民族中学的校长参加,陈立群去过几次,感觉几个小时的会听下来,跟民族中学有关的只有几句话,他直接找到县教育局局长,诚恳地说,“以后这样几句话的事情直接电话通知就好了,不要再通知我去开会。”
县委组织部要来学校考察后备干部,做测评,要求所有老师早上9点钟必须到会,陈立群直接拒绝,理由就是9点同学们都要上课,没课的老师也应该在备课。
“9点钟来,老师集中到会议室,54个班的课都停下来,这不是本末倒置吗?”陈立群告诉县委组织部的干部,可以选择学生在操场上活动时再开会,“反正不能占用学生们的上课时间”。
在陈立群看来,重塑师生心中比天大的课堂,是恢复学校优质学风的基础性工作。他甚至认为,从某种意义上说,成绩对台江的学生更加重要,这是教育资源匮乏情况下获得更多教育机会的窗口。
学生的变化也显而易见。每天清晨7点一过,学校的亭子和长廊里都站满了晨读的同学,晚自习时整个校园非常安静。
有一次,一个学生发烧到38.9摄氏度,被送到医院,医生建议在医院慢慢休养恢复。
“不行,我要回去复习。”学生说,就要班级考试了。
“生命重要还是学习重要?”站在旁边的陈立群反问。
“一样重要。”学生异常坚定。
“不对,生命只有一次,落下的功课可以慢慢追赶。”
“我反正不想过现在妈妈过的生活。”说完这句话,学生忍不住哭了出来。
“这位学生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,很辛苦。”陈立群感到心疼,但这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,“多可贵啊!”
学校的变化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,出租车司机说不清校长的名字,但“听说管得很严”。一些家长开始打听该不该把在外上学的孩子转回这个有“著名校长”的学校。学校里小卖部的老板发现,到学校里考察、学习的人多了起来,老师学生以前慢悠悠的步伐都变成了小步快跑。
陈立群感觉,第一步走出成效了,紧接着第二步,就是要让学校里比天大的课堂吸收更多台江县的优秀初中毕业生。
他开始在全县各个中学作巡回演讲,谈教育对台江县的意义,谈自己的教育理念,谈民族中学的新面貌,谈未来的打算。他对着上千名初中生说,“要把台江县民族中学办成黔东南州最好的学校”。
“那您支教一年结束走了怎么办?”一位中学生问得很犀利。
“请放心,我不会把同学们的教育和前程当赌注。”陈立群说,自己说不清会在台江支教到哪天,但对孩子的爱和责任感始终如一,目前开始的第二年支教就是用行动给出的最好答案。
台江县民族中学高一(1)班学生杨骏是今年台江县的中考状元,他坦言,初二时就开始谋划外出上高中,如今选择留在县里读高中,就是看中现在民族中学的好学风和新面貌。
陈立群也清楚,自己不可能在台江做一辈子校长,尽快在当地传播尊师重教的理念,留下学校管理、教育改革的经验尤为重要。
他把全县的校长都组织起来,一起交流、分享经验,全县已有18位中小学校长分成6批,来到台江县民族中学跟岗学习。他找出版社购买自己过去写的10几本教育类书籍,签好名字带在身边,随时送给老师学生。
他把深山里一个村小教学点的照片设置成了自己的微信头像, 那个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,教室四面透风,连稍微挡点风的尼龙布都没有。他想提醒朋友圈里的人,要有尊师重教的心,才可能有长远脱贫致富的路。
支教一年后,陈立群迎来了第一张“喜报”。今年高考,全校900多名学生中,有43人考上一本,294人考上二本,本科上线率达到了40%左右。全校99%的学生上了专科,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。
虽然成绩还达不到“黔东南州最好的学校”,但短短一年的进步有目共睹。陈立群想给全校鼓劲。他和老师们带着鞭炮、荣誉证书和大红喜报走进村里,送到学生家中,围观的乡亲很多,鞭炮放得很响,大红喜报高高贴在村寨入口的地方。
他觉得荣誉证书仅有学校的盖章分量不够,又跑到县委县政府,与赵凯明商量,在每个荣誉证书上盖上了中共台江县委、台江县人民政府两个章。考上本科的人手一本。
“要让全村人知道这个喜讯,唤醒老百姓读书光荣的意识。”陈立群说。
今年教师节,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拨通了陈立群的电话,向他致以教师节的问候,他很欣慰。“一个人无论当多大的官,多么富有,最终能够让人们记住的是对社会的爱和责任。”陈立群说。
不久前,陈立群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的儿子通了个电话,儿子告诉他,想去黔东南州和学生们见见面,聊聊心得。陈立群很高兴,他希望儿子也能加入传播教育理念的队伍,让山里孩子从小就有个远大的成才梦。
编辑: